您现在的位置是: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 观察过程中语言的重要性
观察过程中语言的重要性
发布于:2013年7月10日 已点击 3561 次

刘翠   

论文内容摘要: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观察过程是获得感性材料的主要来源,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生要途径和主要渠道。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时,重视语言的作用,是决定观察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观察过程,主要是在语言与直观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观察中,如果仅有直观的形象,而没有语言作指导,则儿童就不知道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不可能根据观察的目的进行全面的观察与分析。

观察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与内化,智力的发展与提高,观察自觉性的培养等,语言是起主导作用的。离开了语言,这一切都将是难以实现的。但也要看到,词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普遍的东西,不可能代表特定的具体的东西。因此,观察中要使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能被幼儿所理解和掌握,成为思维的武器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就必须与直观的形象紧密结合。如果语言与直观的形象分离,则语言只能成为缺乏实际意义的空洞的声音,也就不能在观察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正象巴甫洛夫所指出的,“客观现实是以直接感觉及其语言符号的形式反映在人类头脑中的,脱离了物质世界的语言在儿童的意识上是不可能引起反映客观现实的形象的”。根据语言与直观相互作用的这一原理,结合多年来教学工作的实践,我认为语言在幼儿观察自然中可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提高幼儿观察的有意性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当年幼无知的幼儿走向大自然知识宝库的大门时,往往会有两种表现:大多数幼儿对那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自然界很感兴趣,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很快就会被其他刺激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另外也有一些幼儿,面对着广阔的、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两种表现,都程度不同地说明幼儿还不能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提高幼儿在观察中的有意性,就必须有语言的指导。如果没有语言作指导,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得不到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观察的目的也就很难达到。语言的指导,可使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把注意组织起来,持久下去,相对地摆脱外界其他刺激的影响,从而提高观察的有意性。

二、使幼儿对自然物体与现象的认识更精确、细致、完整和巩固

   首先,可使幼儿正确地区分自然界各种物体与现象。自然界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各种植物,活泼好动、发出各种鸣声的动物,都会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但如果没有语言指导他们去观察,则自然界的一切,在幼儿的头脑中是一片不分化的混沌状态。如小班的幼儿,往往对花、草、树分辨不清,把树叶、绿草都叫做“绿花”,把树干叫做“木头”。因此,当幼儿观察自然时,只有当语言赋予形形色色的自然物体与现象以各种不同的名称时,才能使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在幼儿的头脑中进行分化。知道这叫什么,那叫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才能进一步引导幼儿对各种物体与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

    其次,可使幼儿正确地认识自然物体与现象的特征,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幼儿由于受其知识经验贫乏和思维具体形象的局限,往往易从表面现象看问题,作结论,看不到错误的认识,如认为蝙蝠和蜻蜓有翅膀,能飞,所以是鸟。在组织幼儿观察自然中,只有当语言表示出物体与其属性的统一时,才能使幼儿按照自然界客观的属性与逻辑规律,正确地认识自然物体与现象的特征、相互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如鸟不仅仅是具有翅膀,能飞,而且身上还披有羽毛,以适应其飞翔的生活。

   再次,可使幼儿形成清晰、正确、巩固的概念。在组织幼儿对自然物体与现象进行观察时,一般是在感知观察物的整体之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观察,其中如果没有语言加以指导和整理,幼儿对自然物体与现象不仅局限于表面的、非本质的认识,而且获得的知识也往往是零星的、片断的。语言可帮助幼儿对直接感知的形象和表象进行加工,使观察中获得的零星的、片断的知识得到整理、抽象、概括,形成清晰的、正确的、巩固的概念,使之从表面的认识提高到本质的认识,从而在观察过程中,不仅使幼儿丰富了感性认识,扩大了眼界,同时也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为其将来更主动地进行观察创造条件。

三、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开端,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学前末期的幼儿,抽象思维已开始萌芽。这也就要求我们在领导幼儿观察自然时,除了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发展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外,还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这主要表现在理解、判断、推理、概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上,使幼儿的思维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进行。自然界也为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像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我认为自然中各种事物,乃是最便于训练儿童的头脑人合乎逻辑的。……对于儿童来说,自然逻辑是最易了解的和最有用的逻辑”。利用自然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必须借助于语言的作用。因为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人们是用语言中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把这些词联系起来,用言语表达出来。没有这样的言语活动,就不能有人的思维。所以,在观察中要发展幼儿的理解、判断、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就必须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四、可使观察中的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幼儿生活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美丽的自然景色、人们在自然界从事的农、林、牧、副、渔的各种劳动、是向幼儿进行爱故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品德教育的生动而又丰富的内容。这并不是说,把幼儿带到了大自然,就能自发地受到这些方面的教育;也不是说,要用一些关于爱国主义等幼儿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论概念去灌输给儿童;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幼儿易于理解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思想品德教育与科学启蒙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在对自然界的耳闻目睹和切身体验中接受教育。如当领导幼儿观察植物和小树苗生长过程中,可以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传授植树的好处,破坏树木的危害,树苗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空气和水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也就是很自然地向幼儿进行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有组织的观察,实质上带有教学的性质。教学过程,包括教师与幼儿双方的协同活动。发挥语言在观察中的作用,也就是指发挥教师与幼儿双方语言作用,而教师的语言则是起着主导的作用。对教师在观察中的提问、讲解和谈话应慎加考虑;对语言应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的语言要围绕观察的目的指导幼儿进行观察,把幼儿的注意组织到观察的目的上,使观察过程始终保持应有的意识水平。

    2、要具有形象性。幼儿的思维具人形象性、情景性和情绪性的特点。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表象在认识中的作用,加深对直观形象的感知。为使语言具有形象性,可选择幼儿易于理解的词汇进行恰当的描述;也可采用比喻和比拟的方式,加强语言的形象性;还可利用一些好的儿童文艺作品,如诗歌、儿歌、谜语和歌曲等,加强语言的形象性。

    3、要富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在组织幼儿观察自然中要启发幼儿围绕观察目的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观察和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或讲解,要使幼儿不仅能回答问题,而且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为此。教师的语言要简单明确,难易适度。冗长的讲话,对幼儿不但起不到启发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幼儿神经系统的疲劳、注意的分散。对幼儿提问题时,少用暗示的语言。当观察一个新的对象时,一此新的知识是需要教师传授给幼儿的。但也要启发幼儿尽量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必要时才给以讲解。如一次大班在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观察中,我准备了四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实物:没有腿的、长有两条腿的、长着前后四条腿的和已完全成形的小青蛙,分别养在瓶中。当幼儿看了整个发育过程后,我向全班提出:“蝌蚪变成青蛙后,尾巴到哪里去了?”一位幼儿很快回答说:“掉了!”另一个幼儿听了他的回答后,就仔细地看看瓶子里的水说:“要是掉了,就应该掉在水里,我怎么在水里找不到尾巴呢?”这一下全班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了,每双眼睛都盯着蝌蚪和青蛙,不停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最后终于被他们发现了,纷纷举手要求回答。一位幼儿满有信心地说:“蝌蚪的尾巴不是掉了,是慢慢地缩短了。”此时,我肯定了这一答案,并进一步作了简明的讲解,从而使全班幼儿获得了一个新的科学观念。

     4、要有逻辑性。语言的逻辑性,主要是指能够运用确切的词语,按照语法,层次分明,正确地表达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分析自然物体与现象,达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

    5、语言的速度。尽可能地运用幼儿的各种感官感知观察物,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是观察进行中的基本要求。因此,语言速度要适当,不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启发提问、谈话和讲解内容,象连珠炮似地射出去。对幼儿说话太快,则语言与直观形象之间貌似结合,而实际脱节,不仅影响幼儿的观察,而且会使幼儿由于仓促,缺乏思考,而作出错误的答案,有时甚至还会使观察成为形式走过场。

    6、语言的灵活性。自然界常常以其色、香、味、形、声和动静的变化综合作用于幼儿的感官。而幼儿总是首先对其鲜艳的、强烈的、新奇的刺激感兴趣引起注意。这就给我们组织幼儿观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如当观察活泼可爱的小鸡时,忽而小鸡的拉屎转移了儿童的视线;当计划按头、身、尾各部分观察猫的特征时,猫摇晃的尾巴首先就把儿童的注意吸引住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因势利导地灵活运用事先考虑好的提问和讲解,以保证观察的顺利进行。如果压制儿童,或机械地执行计划,则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7、语言的对象。对象不同,语言的运用也应有所不同。有组织的观察,通常是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的。教师的语言对象是一个集体。在运用语言时要把面向集体和照顾个别相结合。对不同年龄、水平和能力的幼儿,要区分问题的难易,采用不同的语言,使全体幼儿都处于积极的观察和思考之中。

8、语言的实效。幼儿模仿性大,在集体中容易模仿同伴的语言,以致出现语言表达水平与其实际认识水平不相一致的情况。幼儿面对诱人喜爱的自然物体与现象,往往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只会以表情或手势来示意。有时虽也用语言表达,但词不达意,或张冠李戴,或不合语法,表达不清。这将直接影响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领导观察时必须重视发展幼儿的语言讲究语言的实际效果,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在观察中的自我调节功能,为幼儿积极主动的观察创造条件。

家长须知 | 在线报名 | 新生手册 | 联系我们
校园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民主南路9号 联系电话:0516-83724021 在线咨询:(Q)532095641姚老师 版权所有: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 苏ICP备19067717号

苏公网安备32030302307849

Copyright © 2013 www.jsxzj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