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 “做中学”活动中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
“做中学”活动中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
发布于:2013年7月10日 已点击 3845 次
 袁冰楠
 
一、问题的提出: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所谓“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经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不难看出,“做中学”的理念、做法和《纲要》的精神是一致的。
当今,世界各国早期教育改革纷纷将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幼儿学习方法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倡导“主题探究”与“自主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是十分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在广阔的背景中审视我国的课程改革,努力实现教师教育行为与儿童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科学院士韦钰说:“事实上,‘做中学’可以改变你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学会和他人有效交流。”道理非常简单,孩子的社会行为必须是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教的。
我园从2001年开始探索并逐步构建“园本课程”、“田园课程”,已形成具有我园特色的开放式教育方式方法,而我们仍常常困扰于“怎样做得更好?”;对于幼儿的学习,我们也只知道让他们在游戏及各种方式方法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但并不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适合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接受教学法相比较,“做中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幼儿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家的工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这是做中学倡导的基本原则。据此,我们把我园的着力点放在如何使先进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如何给幼儿提供适合于他们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的环境上。
二、对象研究:
我园幼儿与教师全园参与。
三、研究方法:
(一)实践研究法:
幼儿园配备三个“发现室”。在这里幼儿可以自由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表现。它是幼儿双手和心智探索的空间,是课程整体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里,教师不必刻意去教幼儿任何东西,而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引导来帮助幼儿。
这三个“发现室”为教师与幼儿的探索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是教师转变教育行为使幼儿优化学习方式的实践场所。
(二)对比法:
从“做中学”课题实施前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幼儿社会化行为的转变来验证。在以下的各种学习法中都有鉴证。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践研究幼儿主要掌握了以下学习方式、方法:
(一)自然学习法
自然学习法侧重于实践,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在社会实践中去亲身经历。幼儿的学习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才是生动的、完整的、深刻的。
将科研课题“做中学”与我们的园本课程——“走向农庄”相结合,我们联系开拓了一片“小农庄”,让我们的孩子真正亲近大自然——这里有紫藤,这里有青草,这里有地瓜,这里有葫芦,这里有蝉鸣,这里有羊叫,这里有厚道的农家孩子,更有会做土菜的老奶奶。孩子们说:“原来我以为花生长在树上。”“花生呀、玉米呀、丝瓜呀、葫芦呀、南瓜呀、红薯呀,我都喜欢吃,不挑食了。”“我还想去拔萝卜。”“我喂动物太高兴了,我要和它们做朋友。”“在活动前,我对农村的景象很陌生,在见到窑场时,我还以为是天安门呢!”“啊,那里的空气真好,象流水一样。”“把葫芦顶在头上,我变成葫芦娃了!”家长们说:“去农庄活动后孩子知道关心别人了!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人交往,培养了协作精神。”“回到家后,孩子向家人、亲戚介绍活动,锻炼了语言能力。”“这次亲子活动,让幼儿真正地走进大自然,走进了农庄,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农庄生活,观赏田园风光,知道萝卜生长在土里,看到了小羊吃奶等,这比书上的图画或老师、父母的描述生动形象多了。在农庄里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欢乐,还有更多东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栽下美好的种子”。通过集体活动也加深了幼儿与老师、幼儿与父母、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复杂,成人的心灵在旷野中得到释放,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折射出蓝天、碧水、绿庄稼,可爱的小动物,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将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也印在了我们的心里。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还有更多的是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眷恋关爱的情感。
(二)探究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主要是为了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态度。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充分的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鼓励幼儿在寻找资料、调查采访、实验操作等动手、动脑、动口的探究过程中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过,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探究学习方式比较适用于中大班幼儿。
刚接触“做中学”时我们设计了一节大班科学课《有趣的纸吸水》,通过实验活动、游戏活动了解纸的特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当时对“做中学”的原则的理念了解的不够透彻,在设计活动时忽略了幼儿活动前的知识准备和实验细节的考虑,有的活动环节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例如:“纸花开放”的实验,是把扎好的纸花放在水中,纸花吸水后就开放在水面上了。因为事先准备的纸花中的的纸质偏薄,实验时纸花吸水后马上沉入水底,使幼儿无法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而整个活动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幼儿无法全部掌握,幼儿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后,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做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请教了一些专业人士,重新设计了《有趣的纸吸水》活动。我们请幼儿搜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纸,比较它们的不同,找出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鼓励幼儿大胆地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实验内容和方法,让他们在实验中自己发现答案,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尊重幼儿的意愿、兴趣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在玩中探索,在“做中学”,我们幼儿园因此设计生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活动与课题。同时,孩子在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发展。比如,孩子们天性爱玩土、沙,教师们就让孩子们过足了“粘土”瘾。在土山上,孩子们有的像轮子一样滚下来——感知坡度,有的下滑——感知土质,有的挖洞——感知土的软硬度,有的让水从山上流下——感知高低;然后用手抓土,做馒头、蛋糕——进一步感知土的性质,搓粘泥人——感知泥土的黏度和可塑性;最后,孩子们挑拣粘土做盘子、小碗、小桌子、椅子,做出了一套套“娃娃家”用品。尽管泥乎乎的小手,脏乎乎的衣服,但孩子们在活动中无比愉悦、满足,家长们反映:“昨晚宝宝睡得可香了!”“甜甜告诉承我们她对泥土新的发现。”“毛毛说,原来土有硬有软,有粘和不粘的,有滑的不滑的呀!”……通过亲身体验使幼儿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发现获得真实的感受。
因此,我园研究幼儿学习方法结合“做中学”的先进理念,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是孩子们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果、表达交流,发现孩子们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三)体验学习法
当今的幼儿知识面广、个性独立,对于陌生的成人社会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体验式学习就是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给幼儿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促进其社会化行为的发展。
我们幼儿园定期的“我和爸妈包水饺”主题活动,让幼儿理解、体验爸妈的辛苦,懂得体谅爸妈,学会分担家务。通过教师、家长、孩子定期一起“包水饺”、“吃馄饨”、“吃面条”等活动,认真的学习“和面”、“擀皮”、“调馅”、“包”的技巧。在此过程中,孩子不断得出疑问,自发地进行交流、真实的表达体验,并将其迁移到爱爸爸妈妈的实际行动中,孩子们纷纷表示“爸爸妈妈真辛苦”、“我爱爸爸妈妈”等。总之,体验的情景越真切越令人难忘,活动也就越有效果,比教师不断的说教更有其深远的意义。幼儿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家园互动活动,让幼儿在直观有趣、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主动活泼地接受环保教育。如“比一比谁最会利用废旧物——家庭中秋环保灯饰制作比赛”、“为了美好的明天——师生、家长环保运动会”、“学做地球小主人——环保游园会”、“我和大自然交朋友——环保一日游”、“碧水蓝天好家园——幼儿环保美术作品展览”等,这些渗透着环保教育内容的活动丝毫找不到说教的痕迹,师生、亲子在愉快、宽松的环境里既学到了知识,愉悦了身心,又积累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大大提高了幼儿参加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四)分享学习法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当幼儿与教师的兴趣、智慧在共同的问题上集合时,双方就会在认识、情感、社会经验等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幼儿可以分享教师丰富的经验,教师可以分享幼儿独特的视角。同样,当幼儿之间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直接对话、互动时,他们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并在分享中激励探索。可见,分享式学习实质是师生、生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有一次,我在幼儿园树下发现了一只“天牛”(俗称‘山水牛’),孩子们看到后欢喜雀跃。“它叫什么名字?”“它吃什么东西?”“它是益虫还是害虫?”“它生活在哪里?”面对这些提问,大部分幼儿面面相觑。其实,身为教师的我对“天牛”这种昆虫了解的也不多。要在以前,我肯定会找来资料告诉幼儿关于“天牛”的知识,学习了“做中学”的理论后,我深深感到,教师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于是,我们把“天牛”养在小瓶里,约定分别回去查找资料。当再一次认识“天牛”的时候,幼儿们争相发言,“老师,你捉的这种‘天牛’叫‘星天牛’。”“‘天牛’的种类有2500多种。”“‘天牛’的触角有10节。”“‘天牛’是害虫,破坏树木。”……我问幼儿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有的说是爸爸妈妈告诉的,有的说是和爸爸妈妈在“百科全书”上查阅的,有的说上网找到的,气氛异常活跃。“‘天牛’吃什么?”我们拿来了各种食物进行实验,并请幼儿记录实验结果。有的小朋友还带来了从网上下载的“天牛”彩图,我们把它贴在活动室的自然角,请幼儿观察、欣赏、交流。幼儿在活动中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主动性和探索欲望。
总之,分享式学习让幼儿在倾听、讨论、比较中获得了新信息,也知道了除了“听老师说”之外,还可以从哪里学到新的知识。
(五)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一种小团体式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团体里的每一个成员在合作中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由此,学习者必须学会协商、配合和互助,学会体谅他人和控制自我。这种方式也比较适用于中大班幼儿。
孩子们喜欢动物,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外貌形态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会问:青蛙为什么是草绿色的?骆驼为什么是褐色的?北极熊为什么是白的?我们查阅了资料:原来青蛙的颜色是由它体内的色素所引起的。它的色素细胞主要有黄色素、绿色素和黑色素,那些黄色素和黑色素的青蛙,因为体色和周围环境的色彩不协调一致,就逐渐被敌害发现而淘汰;而绿色的青蛙因为体色和周围环境相似,具有“保护色”因而存活下来。所以,我们见到的就都是草绿色的青蛙了。对于“保护色”的问题,简单的解释并不能对每个孩子都具有说服力,而色素细胞是比较难以向孩子们解释的,于是,我们组织了《动物的保护色》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同一小组的孩子们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合作的氛围。同时,每组孩子也都在有意无意的关注着别组孩子的行为,互相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并发挥自己有趣的想象。如“你们的北极熊制作的太瘦,这样它们抗不住北极的严寒”、“青蛙和癞蛤蟆是一家吗?为什么又像又不像,谁在遗传它们?”等等。
总之,这种学习有助于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上述五种学习方式也即幼儿可以利用的五种不同的学习途径,每种方式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与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幼儿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无须也不能固着于某一种学习方式。
老师的作用是“针对儿童去做”而不是“给儿童做”。《纲要》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指出“尊重幼儿的人格的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就是强调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表现去做,即使事先为幼儿的学习作了很多的准备,但如果幼儿出现不同的表现时,教师就必须加以关注。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不同个体的认知、情感特点及活动需要,灵活地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只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发展。
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应扮演的教育角色提出新的挑战。主题探究活动能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激发幼儿探究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外,教师的教育行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外部因素。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才能保证幼儿享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乐趣,这又涉及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无论是幼儿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其根本转变都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一种表面行为,更不是短期内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的。它还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与内省,需要幼儿不断实践各种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的“工作坊”还在继续,还是孩子学习、教师学习的“课堂”,它将与教师们教育方式的转变,孩子们良好的学习方式一起成长、壮大。
家长须知 | 在线报名 | 新生手册 | 联系我们
校园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民主南路9号 联系电话:0516-83724021 在线咨询:(Q)532095641姚老师 版权所有: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 苏ICP备19067717号

苏公网安备32030302307849

Copyright © 2013 www.jsxzj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